本系主页 系部概况 党建思政 清廉文澜 教育教学 科研服务 招生就业 团学工作 师生风采 原创文学 资料下载
师生风采
教师风采
学子风采
教师队伍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 > 师生风采 > > 学子风采

优秀学生风采||2024年山西高校“超星杯”大学生书评大赛优秀奖

2024-07-13 20:58

 万古于今行——《万古江河》

 

                                                       者:郭健楠

                                                       指导老师:陈永宁

本文荣获2024年‘超星杯’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优秀奖

“天玄地黄通常为中国宇宙的本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挟来一次又一次的洪患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  

许老的《万古江河》通过以江河类比中国文化,以大海类比人类文化,从大江大河的发源和扩张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历史脉络。作者将中国文化形成的过程比作中国文化圈从小到大、从小部落文化到大区域文化,从北向南,从中原到四方,进而形成东方文化核心的扩大融合过程。避免我们像看其他史书那样孤立的看待世界,《万古江河》每一章都会把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如中国文化同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秦汉王朝同罗马帝国的比较,唐王朝与伊斯兰国的比较等。这种比较不仅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也揭示了其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此外,《万古江河》还从更大的视野和格局描绘了世界文化形成的过程,将中外文化(此处概念应较为宏大,不只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同样也是中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进行了广泛的对比,这种对比使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包容性更加突显,也更加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历史很近,现代很远。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从夏商周乃至更早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从五千年历史(始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看来:历史很近,我们当今国之特点在历史上也可寻踪觅迹;现代很远,它对我们现在的影响是刻骨铭心,源远流长的。而我也仅像许老先生那样渚岸望江,表达自己对《万古江河》的拙见。

    加缪曾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服务于历史的创造者,而是服务于历史的承受者实数。”《万古江河》没有像正史一向去记录帝王将相,而是摆脱以政治史为纲之旧习,主要去描写日常小百姓的生活起居。这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天宣扬以人民为中心观点不谋而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五千年的文化中,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忽略人民。我们可以从《万古江河》中,找到几千年前“我们”在做什么,当为由自身投射于过去,希望了解自己何自来,现在的生活方式何自来。

    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但是我们的使命绝对不受别人的制约,虽然我们的终点都是死亡,终路无所差,来路见景却不同。假如将我们比做河流,一路流淌或是成为大江大川,或是河流溪水,亦或是从中断流干涸没有了去向...每个人都是一条时时刻刻流淌的水,那么“阿洋”你决定如何奔流?是否选择成为高山大川呢?答案毋容置疑,一定是永不放弃,不断前行。人生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同样,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成就自己,为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匠心筑梦,大国崛起。有一种实干叫中国制造,有一种传承叫工匠精神。在几千年前我们就可了解到我国大国工匠精神的起源,《万古江河》中商朝时期的人们虽熟练掌握了制陶技术,但是对于西路传来的青铜器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熟练掌握,并且将其运用在礼器,兵器上,或许中国工匠的根源从那时已经产生萌芽,并且几千年来不断磨练,直至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而且仍在不断磨练,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制造业当中。工匠精神远远不仅只局限于制作工艺物品,更是炎黄大地上,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血脉内涵。在当今产品快速更迭的时代,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细节之中。这些细节是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练技艺的结果,是他们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学会在喧嚣中保持一份静谧,用心去感知和欣赏那些被时间打磨出来的美好。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启发是亘古久远的,我们要尝试着将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中。面对一项任务时,要努力摒弃浮躁和敷衍,尝试用工匠的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在看似普通的任务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和价值,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中国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保持一颗匠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也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让我们一同继承和发扬这种工匠精神,用心去感受和创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份执着和热爱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万古江河》虽是以讲述中国文化为主,但是其中对我们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不光是几千年前的工匠精神,更是几千年留下的坚韧,自强不息的精神。古石器时代的人们过着饮毛茹血的生活,第一次看见天火亦或是第一次钻木取火产生的火种时的惊讶,使我们早于世界其他各地率先摆脱了生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了宣传儒家文化,周游列国,中途没有选择放弃,门下弟子也在历代中不断宣传儒家文化,最后确立文化正统的地位,以及明朝面对倭寇的不断侵扰,西南方百姓视死如生,前仆后继的倒在与倭寇的战争之中,最终平定西南方倭寇势力,还给人民一片净土。清朝时期,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我国的领土不断收到侵犯,人民的生活愈加黑暗,但是几千年的韧性坚持告诉我们绝不能亡国灭种,开始前赴后继,一批一批仁人志士洒热血在战场上,这就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坚持,即使暂时前途黑暗,要相信只要肯大胆挥散迷雾,那么一定会见到光明。或许这些影响不是本书的重点讲述,但是我坚信许老在写本书时,一定是想从侧面影响我们,坚持永远是我们血脉中传承的一环有生力量。

行文至此,最后不可忽视的就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中国文化能够从四大古国文化中脱颖而出,源远流长,成为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化,这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密不可分。中国文化的容纳之量从新石器时代便有所体现,六大文化之间不断进行有切不断的交流,几方面文化的汇聚,给予了中国文化强大动能。再春秋战国时代,地方文化或族群文化也开始文化并存,出现文化交融的二元特质,以及当时主流文化与日常文化互相纠缠,使我国的文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姿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从来都是以丰富自我,推动共同发展为目的,从来没有去毁坏,歧视过其他异域文化,而这种包容之功,在近代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中华民族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中华民族始终能够保持团结和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完整。这种团结和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文化的包容之功使得我国外交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而这毫无质疑在未来一定会成为时代主流,我们坚持认同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可以更好地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在国际关系中营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良好氛围,更加是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历史往往重复规律。通过《万古江河》这本书,在我的眼前有了一副宏大的历史脉络,从我国人类的聚居产生文化到我国成为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进步的大国,经历了太久,太久,今天的我们徜徉在一道道十字路口中,有时为生活的不公抱怨,有时为别人的困境感到愤慨却又无能为力,在这本书中你会找到答案,从历史中我们一定会方知今日并掌握自己,在万古的江河中循着光的踪迹去赓续更绵延的江河。

  

关闭窗口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文澜苑②
邮编:030619
电话:0351-3985703
Copyright © 2021-2022 晋中学院中文系
缘来是文澜
缘来是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