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主页 系部概况 党建思政 清廉文澜 教育教学 科研服务 招生就业 团学工作 师生风采 原创文学 资料下载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
当前位置: > >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推介||2023年山西高校“超星杯”大学生书评大赛优秀奖

2024-07-11 11:52

朱自清散文:向外针砭与向内自省

作者:康博伟

本文荣获2024年度山西省“超星杯“大学生书评大赛省级二等奖

 

回望五四时期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现代白话散文乃一璀璨星空,而这片星空中,朱自清散文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明星。

朱自清是现代汉语散文最美的书写者。其散文有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过且熟知的《春》《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捧起读之,能够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是工于构造和追求“意境”的美文,比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风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桨声”与“灯影”的朦胧飘渺……单从这看,仿佛只能察觉到朱自清是会写美文的,对于意象是会精雕细刻的,这一点倒与中国传统散文追求“意境”的调子有相似之处。

然而,当我们继续翻阅《朱自清散文》,一些散文的标题就仿佛不像是出自我们认知当中的朱自清之笔:《憎》《正义》《论无话可说》《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再去细翻阅之,发现此时执笔的朱自清不再是那个“温文儒雅”的朱自清,而是以笔为武器,用冷峻的视角去批判现实,去针砭时弊的,抱着青年一代等同于“正义感”和“行动”之“气节”的朱自清。

就从大家熟知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说起吧,其中也不乏朱自清对现实之思考。面对秦淮河上的歌妓行业,朱自清的态度十分复杂,一方面对社会之畸形与不公进行批判,一方面又为歌妓们的身世和命运感到无奈与悲哀:因为其存在本身就是社会之不平等与女性地位低下之表现,所以朱自清既同情她们,也批判这种现象背后的现实原因。秦淮河的繁华背后,也隐含着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在商业化世俗化风气之下受到的冲击:这也反映了朱自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所以游毕秦淮河,朱自清并不感到轻松愉悦,反而“受到了道德律的压迫”,这种压迫带来了更多对于现实的反思,打翻了一篇桨声灯影,碎了一片夜梦,“船里便满载着惆怅了”。

满世间的漠视、蔑视与敌视,使得《憎》这篇散文于1921年在《时事新报》上刊载。人们对“徒有殍”而不知发、老同学对“我”一声又一声“先生”的呼唤、电车上的华捕嘲笑摔倒的妇人的那一声“哦——呵!”、资望深重的先生对“我”的滥发的冷酷的讽刺,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世态炎凉之冷漠态度、人们之间的可悲“厚隔阂”、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2014年,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其讲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的开场白就指出,“我们今天之中国社会,并不是由于资本逻辑的演进而终于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彼此之间,‘按照理性做基础的契约的原则打交道’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做成,而今天的不成功体现在今天中国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即普遍的信任危机……我们再度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而今天的‘沙粒’是利己主义的个人。这种情形,导致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有些社会现象的丑恶程度令人发指、不可思议:于是今天的状况就是法治不立、秩序紊乱、各图侥幸、群情不安。”朱自清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冷峻的目光回望、审视身边的或是熟人或是陌生人,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至今天也依然存在。今日再去回味此篇散文,同样能够激起对今日当下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反思。

在长期的西方殖民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种族优越论的影响下,且孩子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过程,十几岁的小西洋人,在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接受了种族优越论的教育和熏陶,于是乎就出现了在上海的电车上,一个小西洋人敢于对着朱自清怒目圆瞪,仿佛在说“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的事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内部矛盾的冲突,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映射和批判,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甚至是西方社会的多重问题,包括种族歧视、民族自卑感、国家尊严、教育与文化自信等,同时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未来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深切期望。

朱自清散文的精妙处在于,除了指摘时弊,批评现实外,朱自清还会进行自我审问,拷问自己的灵魂,对内进行自省。这种自省,一方面体现了朱自清在“谈话”之下极为巧妙的构思,可以对散文文本的情绪进行了一定的收敛,以退为进,使文本不至于从抒情跑向宣泄;另一方面,朱自清的自我批评可以被视为文本内部的一种张力,通过这种张力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度。

《执政府大屠杀记》中,最为精髓的一句话当为笔者所写的“我真是个自私的人!”。当时语境是朱自清在屠杀开始时因踩踏而被迫蜷缩在人群最底处,头顶上面黑压压全是人,而此刻已有鲜血流淌下来,沾满在他的手背、马褂上、帽子上、头上,可他却不曾抬头看一眼此人是谁,只知道逃命要紧。虽然整篇文章表现得十分愤怒,却在此处以一句“我真自私”来批驳自己,表面上是谴责自己胆怯懦弱只知道逃命,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借自己的动作行为的仓促、慌张、胆怯,来进一步映射段祺瑞执政府手段之野蛮、冷血、暴力,情绪上使自己冷静下来,蓄力继续向段祺瑞执政府发难,倾泻自己的怒火,吐露韦杰三君不幸在屠杀中丧命之悲愤,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遥相呼应。

同样,在《正义》一文中也有这种以退为进的表现。“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穿换,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衣服的一个扣。”朱自清一面自嘲我们对待正义“真大方,真舍得”,满箱底的正义却不曾拿出来使用,这样往后退一步进行自我指责,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当下正义之弥足精贵,批判正义这一词条在权力的不平等下被曲解滥用:满口的正义,不过是为了利己,不过是为了控制,不过是为了权益而已。

在新批评主义中,文本张力即文本内部各种元素之间的冲突、对立或紧张关系。这种张力可以是主题上的、情感上的、意象上的,或是语言上的。其中,情感张力是指通过制造情感的冲突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文本的感受力。而朱自清在创作散文时构思巧妙,将对内自省与对外针砭相结合,使得文本中同时出现批判与反思两种相互冲突的情绪,造成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这种文本张力的存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复杂性和深度,进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重解读和思考。

就如《背影》这篇散文,朱自清两番觉着自己“太聪明了”,觉得父亲办事情不妥贴,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心里暗笑他的迂”,但是父亲的背影总是让他“眼泪流下来了”:一面对父亲的守旧、不够灵活感到不理解甚至是轻视,一面又看到父亲爬下爬上站台时蹒跚的背影而泪目,两种情绪相互冲击,形成了感情层面上的张力。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感情张力,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也大多会表现得跟此时的朱自清一样,一面觉得不理解,觉得他们固执不灵活,一面地催学习催工作催婚催生,不理解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但一面又看着他们头上渐渐爬满银丝,为着工作和家庭操劳,不免又觉着心疼同情。所以朱自清写的父亲,并不是从纯粹的形式或单纯的情感上出发,而是把二者辩证统一了,以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用复杂且真实的、互相对立冲突的情感把父亲写了出来,所以这种父亲形象,以更真实的状态从朱自清笔下流露出来,其真实且复杂的表现展现了笔下的父亲真实且复杂的形象。

朱自清散文“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其“谈话风”散文,用胡适的话来说是“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谈话的背后,是匠思巧运,是社会担当,是介入意识,是底层情怀。朱自清的对外针砭和对内自省,一方面是作为文人的一种骨气、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方面是在表现的过程中也认知到自己的浅薄与弱点,所以朱自清没有一味地怒发冲冠,而是冷静地去思考,去思考“他们”和“我”都有什么做的不到位之处。这种对社会,对个体,对自我的反思,形成了对外针砭和对内自省的对立冲击,这种对立与冲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表现力和文本的情感张力,使读者在两种或多种情绪中来回奔走,增长了读者对文本的感受时间和感受深度,可以让我们对朱自清散文进行更多层次、更多角度、更深层的思考。

 

作者信息:

康博伟,晋中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生,对民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学很感兴趣,中学时期常读朱自清鲁迅等人的作品,期间写过相关书评读后感并在学校获奖。

联系电话:15870631570

e-mail:2512374496@qq.com

关闭窗口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文澜苑②
邮编:030619
电话:0351-3985703
Copyright © 2021-2022 晋中学院中文系
缘来是文澜
缘来是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