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主页 系部概况 党建思政 清廉文澜 教育教学 科研服务 招生就业 团学工作 师生风采 原创文学 资料下载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
当前位置: > >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推介||2023年山西高校“超星杯”大学生书评大赛优秀奖

2023-07-11 11:42

《呼兰河传》书评

作者:李佳霖

指导教师:李青峰

本文荣获2023年‘超星杯’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优秀奖

几年后,再次翻开了这本小说,百感交集。那远方的呼兰河,依旧静静地流淌,倒映着人世的沧桑……

阅读《呼兰河传》,欣赏作家萧红笔下家乡的风土人情。看完之后,感觉就像置身其中,与作家萧红进行了一次私人对话。这本书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一部带有回忆、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它也是“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鲜艳的地方画和一系列哀悼的歌谣”(茅盾)。

这本书充满了冷峻的悲悯情怀,描绘了呼兰河东北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祖父、小团圆媳妇等人物性格鲜明各异,真实的揭示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市井民俗和生活面貌,呼唤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挑战,敢于向命运抗争。

萧红唯一的温暖就在她爷爷和花园之间。她想在祖父的手和脚上成长,总是形影不离,因为祖父不在花园里是凄凉的。大花园里只有一个小孩,她想要很多陪伴和爱,但她只有一个孤独的花园,孤独地长大。此后颠沛流离,像水上的浮萍四处飘零,唯一渴望的温暖是童年时和祖父在一起。

作家萧红的文笔,一个好字怎能了得,整本书行文如流水,人物各成章节。温婉细腻,平凡琐事,娓娓道来。

那些荒唐人糊涂事,诉诸于笔墨间,好像静静地放映一场黑白老电影,观者络绎不绝。

它无关政治,无关权势,无关风月,无关痛痒。它关乎日月,关乎星辰,关乎朝朝暮暮,关乎路人甲乙丙丁。

她没有说封建社会的余孽是怎样的害人,没有说男尊女卑的观念如何深入人心,没有说团圆媳妇的逆来顺受与挣扎,没有说二伯不以为意的颓废与自得其乐的荒唐。

她的字里行间,暗藏机锋,平淡处刻画出惟妙惟肖的呼兰河畔的男女老少,它们的生命乍现于一丝晨光中,坚韧如苇草,顽强似火苗,卑微如尘土,渺小如瓦灰。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却让人并没有多少代入感,而是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着一切。但又因其描述之翔实,让人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与之相似的事情,好像自己曾经就生活在另一座呼兰小城,如此才能解释自己对书中所描述事情的感同身受。

人关于童年的回忆大多是美好的,而在《呼兰河传》中,“我”的这份关于童年的回忆又因着社会与环境背景而显得凄清苍凉起来,可这不也是人的本性吗,天真单纯总是少不了与残忍麻木为伴。

在呼兰河,你会觉得生与死,天灾与人祸,好像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人与事,出现了就出现了,消失了就消失了,人生的轨迹依旧毫无波澜,风平浪静。至于迷信,家暴,重男轻女……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他们活得热闹而沉默,清醒又茫然,他们忙着生也忙着死,唯独不曾忙着生活。

相较于后篇对人物悲剧情节的刻画,笔者在品味前面描写人物前风土人情的刻画倾注了更多的心思——大概是得益于笔者曾在中学应试教育时期接触过有关《呼兰河传》人物篇章的阅读理解,在“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下大致了解呼兰河几位悲剧人物的故事罢。芸芸众生是否在社会化模塑的过程中获得受益的财富,还是留下无限的伤痕,难以摆脱代际恶性循环的桎梏?面对泯灭人性的体制,我们能否止步于悲悯?

呼兰河城对生的需求是抑制的、禁欲的、晦暗的。街道是逼仄;教育是匮乏的、不被认可的,仅有三个学堂,一个“高等小学”,一个“农业小学”,一个“清真小学”,“教出来的学生竟然不信神,说这是迷信!”;对生于死是麻木的。

而讽刺的是,呼和兰传的人们对鬼神抱有近乎疯狂的热情 ,如在精神上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老爷庙有十多尊大泥像...

在这样一个视命如草芥,化他人苦痛为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的阴暗角落,身处这样一种鬼神思想泛滥成灾、科学理念与精神极端匮乏的文化环境,个人在社会结构腐朽而具有强大惯性的封建体制下无力而渺小,最后只能被吞噬,变得麻木、偏狭、混沌而毫无反抗情绪,化成附着在腐朽。

在旧时代的背景下,讲述他们周围一小群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没有直接的评论或尖锐的批评,但非直线的线条一目了然。每一位读者都感到最幸运的是,这个时代和书中的那些人最终已经逝去。历史上一直上演着“天妒英才”的情节,萧红的早逝也是如此,作品很少成为遗憾。但正如古龙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有些人注定是流星,短暂而耀眼的燃烧是她追求的人生意义。

字里行间读者应该感觉到的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平静。但正是这种平静,却也不是一般人写作时可得的。全文不见任何感叹,祈使,没有矫揉造作的描绘或者自以为是的分析,而是把那人,那事和那景叙写出来,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但是一切又绝没有那么简单,辛辣的戏谑,婉转的讽刺,高冷的幽默,这些优质小说的调料却一样都没有少。可这照理应该是阅尽人世沧桑而超然尘世之外的智者,才具备的从心所欲却语破天机的状态。你不敢想象这是一个29岁女士,在战乱流离时所写出的文字,平静但深刻。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是真淳。在书读过半时我曾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成年人又是如何能够如此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六七岁小孩的内心世界呢?我至今没有答案,但萧红却真的做到了。这也许是她自己的另一面,永远没有长大的一面。真挚的单纯,最能打动人心。恰与前述的平静深刻交相辉映,一深一浅相融于字里行间,矛盾并统一着。再加之对景物描写的优美生动活灵活现,对人物特写的惟妙惟肖细腻传神,共同搭配出这道阅读盛宴。此时再评判萧红“民国四大才女”的头衔,全然当之无愧。

走进作家萧红,曾被称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女作词家李清照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她的怜悯之情和人性的批判贯穿于《呼兰河传》,仿佛她的怜悯人生,不断地向自己的精神家园挣扎,在极度苦难和坎坷之中,更是不幸者。

萧红的作品以她独特的语言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写作很有经验,但她的文学技巧非常高超。她师从鲁迅,最终与鲁迅站在了同一高度。在这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鲁迅的一些痕迹,比如小团圆媳妇和媳妇的感觉,以及三味书店和后花园百草园的感觉。她和鲁迅一样是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希望她的作品能直接讲述人类的苦难。数以万计的蛆虫。

萧红的文字带着灵动与细腻,生于封建但她超越了时代。漂泊异乡的萧红回忆起故乡严冬的寒冷,香港的寒冷也就不算什么了。与其他左翼作家的创作不同,萧红的这部作品没有什么目的性。她似乎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她只是在写着自己的故事,没有想它来感化谁、唤醒谁的斗志或仇恨。她平静缓慢地叙述着,在南国的冬天给自己讲故事——很久以前,那片遥远乡土上的人和事。
回忆能让人安静,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一直在安静地叙述着。萧红的安静不只是记忆中的温暖往事带来的,也是半生漂泊之后看透世事的淡然。
她深知现实的无奈。生老病死,人生代代只是天地间的过客,能做得了什么主呢。的天气她也经历过。这是萧红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苦闷寂寞的时光。她念念不忘的是生命最初的那段记忆。

萧红对底层人的描写非常深刻,她真正能描摹出她们的血肉,能把他们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工具或模型)来描写。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都是无力的,底层人表现得更明显。所以他们的哲学就是“逆来顺受”:那粉房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他们不会追求光明么?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打破、去抗争、去夺取么?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作者“哀其不幸”,但没有“怒其不争”,因为她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错。而在《呼兰河传》中,所有人物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她深切地知道中国人民需要一次彻底的启蒙,但她看不到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她感到了寒凉,没法击退它。她和他们,和我们都一样,都是命运中的漂流者。萧红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在于,她用悲悯的心来看待所有人。因为她知道,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有他们的无可奈何,只是程度不同。
     作者的整个童年见证了许多人的生活。孤独且悲痛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想离开,她想逃离,消失在地平线上。

萧红,到底还是孤独的。

她说,家里面的人越繁华,我越觉得寂寞。她是繁华外边那个人,孤独地,却不一定不快乐,她在空无一人的后花园满眼都是活的快乐的东西,在太阳底下喜悦着。
    她没有顾影自怜的样子,她是自然率性的,就像她家后花园里那些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植物生命,看着孤独而已。

一代才女,颠簸流离,漂泊似浮萍,殒命于天涯。命运这翻云覆雨手,让人唏嘘....

《呼兰河传》我只是简单的通读了一遍,为这写这篇文字开始查资料,重新阅读一些片段却发现这本书的确不能在冬天读,太冷了,字里行间里都是悲凉。

 

 

晋中学院中文系汉语2203班李佳霖

e-mail:Ljl_040425.com

 

 

 

关闭窗口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文澜苑②
邮编:030619
电话:0351-3985703
Copyright © 2021-2022 晋中学院中文系
缘来是文澜
缘来是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