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最悠久的基础课程之一,自我国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即开设了此课程。晋中学院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师在推动该课程的发展方面一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晋中学院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
该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学史本身为主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多种原典精读(如《诗、骚精读》、《世说新语精读》、《李、杜诗精读》等)相配合,较好地做到了基础与理论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目前高校教学受商业文化、实用思想冲击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该课程坚持以“立人”为本,拒绝即学即用的短视眼光,这种立场在大多数学生中得到认可。因此,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多年努力,《古代文学》课程已渐趋成熟。《古代文学》教研、科研成果不断增多,课程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各种措施不断完善,成为本校富有实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本科课程。长期以来,我校古典文学教研室从本科教育开始培养了较多与古代文学研究及教学相关的人材。
专业培养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坚决贯彻学校办学思想,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要求,紧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主线,以强化经典文本、传统诗歌体裁研究与写作的教学力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理念,从而确立了富有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背诵相当数量的诗词古文,掌握诗词楹联格律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高超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内容多、时间跨度长、分段明显,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共192学时。共讲授四个学期,每周3课时。
第二学期:先秦两汉文学,48学时
第三学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48学时;
第四学期:宋元文学,48学时;
第五学期:明清文学,48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教材为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和张燕瑾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将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各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课程难点在于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既不能空谈史论,也不能只见作品而不知文学史的脉络。
《古代文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为辅。课堂讲授时,针对张燕瑾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相关篇章重点讲述,主要根据作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或在某学派中的重要性决定是否选讲其作品,其余内容学生自学。注意合理处理文学史和作品选之间关系,不能过分突出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将文学史与作品割裂开来。理论分析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积极合理吸收新理论、新方法。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讲课时突出重点、难点,避免一般性地重复教材。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专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授,宏观指导。注重基础知识量与开拓视野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地位,要求学生精读几部古代名作与一定数量的作品,要求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同时,为避免学生犯死读书的毛病,在教学中也注重向学生介绍新近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文化学与文艺学理论对古代作品与文学现象加以思考。
2.讨论法。课堂教学中,多列出相关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形式既包括师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预先布置,让学生有了充分准备再讨论,也可以随机性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诵读指导法。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对经典诗词美文作品进行吟诵。举行诗文背诵、朗诵活动等。
4.研究指导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式的学习。作业采用论文方式,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明确毕业论文的方向,鼓励学生课外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并将富有创意的论文上网公布,以资鼓励。指导学生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争取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能够写成较高质量的文章。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加强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力求既方便教师的课堂讲授,使之能利用多种资料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灵活和内容丰富的阐释,改变仅以板书与口授结合的费时而又较为单调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直觉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课外复习和自学。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与电脑网络结合起来,直接将各种大型图书的版面及其他有助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资源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新颖性。
2.建设晋中学院“古代文学网站”,发布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教案、学生阅读书目、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等。